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由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追溯历史,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这门学科的孕育、发展和形成经历了80年左右的时间。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就开始对人体的化学组成,如蛋白质、氨基酸和糖类等,以及体液相关成分含量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系列研究。1918年,Lichtuitz首先出版了《临床化学》专著;1931年,Van Slyko出版了《临床化学》教科书。这两本书概括了这段时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有关成就,标志着这一学科的初步形成。
20世纪40年代,在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与健康、酶的代谢调节等方面的研究成就,使生物化学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发现蛋白质C【螺旋的结构形式:1953年,Watson JP和Crick FH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DNA双股螺旋结构模型,用核酸分子结构的特征解释生命现象,并提出了遗传中心法则,开创了分子生物学时代。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刚出现,即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大大地向前推进。
随着生物化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这门学科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光光度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放射性核素、免疫学技术和质谱分析等技术的陆续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比如酶法分析的建立,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提供了大量更可靠、更灵敏的检验技术。化学发光技术、免疫学技术等大大促进了体液中微量生物化学物质的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出现让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变得更快速、更微量和更准确,信息化程度更高。今天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目前已成为转化医学的重要途径,必将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t-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设有临床化学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Division 0f BiologicalChemistrv)。此外,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和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mel·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AAC(:)亦组织大量学术活动,并设有教育委员会,制订一系列有关培训人才和政策性的文件。国际性的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出版刊物和杂志有:(?linical C'hem&try·(美国)、.dnnuals Q厂(?linic。口,Biochemistr),(英国)、(?linical C'himica。4cta(荷兰)以及(7linicalBiochemistr),.Reviews(加拿大)等。国内临床生物化学学科也与国际同步发展,我国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学术活动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属于中华医学会下设临床检验学会的临床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另一个是属于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下属的医学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我国出版的《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始于1980年,原名为《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是全国性的情报刊物。此外,早年的《生物化学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的《生理生物化学与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临床化学》(合记图书出版社)等一系列临床生物化学教科书或参考书的出版,记录着我国临床生物化学科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科研成就,为创立和发展临床生物化学学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