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碘-2-吡啶偶氮) -5-二甲氨基苯胺与铱(Ⅲ)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韩 权* 1,2,杨 娜2,袁 棱1,刘 静1,杨晓慧1
( 1. 西安文理学院化学与化工系,西安 710065; 2.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研究了新试剂 2-( 5-碘-2-吡啶偶氮) -5-二甲氨基苯胺( 5-I-PADMA) 与铱(Ⅲ) 的高灵敏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 pH 5. 6 ~ 7. 3 的 HAc-NaAc 缓冲溶液中,铱(Ⅲ) 与5-I-PADMA 可形成稳定的1:2 配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 475 nm; 铱配合物形成后,当以适量的无机酸( HCl,H2SO4,HClO4,H3PO4) 酸化,可转变为另一种具有较高吸收特性的质子化形体,其吸收峰红移至 616 nm,适宜的酸浓度范围分别为0. 6 ~ 6. 0 mol/L HCl、0. 24 ~ 3. 9 mol/L H2SO4、0. 6 ~ 3. 9 mol/L HClO4和 0. 6 ~ 7. 2 mol/L H3PO4,表观摩尔吸光系数达 1. 01 ×105L·mol- 1·cm- 1,是目前测定铱的高灵敏二元显色体系之一。铱(Ⅲ) 含量在 0 ~ 0. 7μg/mL 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法应用于催化剂中微量铱的测定,结果满意。
关键词:2-( 5-碘-2-吡啶偶氮) -5-二甲氨基苯胺; 铱 (Ⅲ) ; 分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 O65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720( 2011) 07-050-04
铱属贵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甚微,仅为千万分之一,且资源贫乏,使用后需要回收。因此研究建立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的铱的常规分析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尽管目前中子活化法[1,2]、电 感 偶 合 等 离 子 体 发 射 光 谱 法 ( ICP-AES)[3,4]、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5]和激光热透镜光谱法[6]等已用于铱测定,但分光光度法因其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在贵金属的工业控制分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7]。关于铱的光度法测定已有很多报道,但多为离子缔合型显色体系[8 ~10]和催化光度法[11 ~13],而二元显色体系报道很少,且灵敏度较低[8,9],因此寻求铱的高灵敏显色剂十分必要。我们在吡啶环 5 位上引入碘原子合成的新试剂 2-( 5-碘-2-吡啶偶氮) -5-二甲氨基苯胺( 5-I-PADMA) 是测定铑[14]和钴[15]的优良试剂,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 pH 5. 6 ~ 7. 3 的 HAc-NaAc 缓冲介质中,该试剂可与铱( Ⅲ) 形成 1: 2 稳定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475 nm,配合物形成后,以适量强酸酸化,可转变为另一种具有较高吸收特性的双质子化型体,其最大吸收峰移至 616 nm,灵敏度提高 1. 6 倍,表观摩尔吸光系数达 1. 01 × 105L·mol- 1·cm- 1,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二元显色体系[16 ~20]。铱的含量在 0 ~ 0. 7 μg/mL 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所拟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催化剂中微量铱的测定,结果满意。
1 实验部分
1. 1 主要仪器与试剂
TU-1810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公司) ; T6 型新世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公司) ; PHS-2C 型酸度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 AE-45SM 型电子天平( 日本岛津制作所) 。
铱( III) 标准液: 1. 0 mg/mL,准确称取 0. 2545 g光谱纯 ( NH4)3IrCl6·H2O 于 50 mL 的烧杯中,加10 mL 6 mol / L HCl 溶解后,转入 100 mL 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时根据需要加水稀释。
5-I-PADMA ( 本室合成,合成及提纯方法见文献[14]) : 1. 0 ×10- 3mol / L 乙醇溶液。
HAc-NaAc 缓冲溶液: pH 6. 0,由 0. 25 mol / LHAc 和 0. 25 mol / L NaAc 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用酸度计校正。
所用试剂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再经 Simplicity185 型离子交换纯水器提纯。
1. 2 实验方法
于 10 mL 比色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铱( III) 标准溶液,2. 0 mL pH 6. 0 HAc-NaAc 缓冲溶液,1. 0 mL 1. 0 × 10- 3mol / L 5-I-PADMA 溶液,摇匀,置于沸水加热20 min,取出,以流水冷却至室温,再加 1. 2 mL 6 mol/L HC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 1 cm 比色皿,于 616 nm 处,以试剂空白作参比测量吸光度。
2 结果与讨论
2. 1 吸收光谱
按照实验方法,在 TU-181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分别绘制试剂及其与铱( III) 所形成配合物的吸收曲线,如图 1 所示。由图可知,在 pH 6. 0HAc-NaAc 缓冲体系中,试剂的最大吸收峰位于462 nm 处,配合物呈现相对较宽且平坦的吸收带,其最大吸收峰位于 475 nm,对比度很小; 当用 HCl

酸化后,试剂的最大吸收峰蓝移至 440 nm,而配合物吸收带显著红移,并呈现两个强弱不等的吸收峰,较弱的峰位于 572 nm,较强的峰位于 616 nm,灵敏度显著提高。实验选 616 nm 为测定波长,不仅灵敏度高( 较未酸化提高 1. 6 倍) ,而且在此波长处试剂空白几乎没有吸收。
2. 2 显色酸度及酸化条件的影响
首先研究了不同 pH 值下 Ir( Ⅲ) 与5-I-PADMA的显色情况,结果表明,仅在 pH 5. 6 ~ 7. 3 范围内,Ir( Ⅲ) 与 5-I-PADMA 可定量反应,而在强酸性介质中则不能反应; 铱( III) 配合物形成后即非常稳定,加入适量强酸酸化,不但不会被分解,反而可使配合物转化为另一种蓝色的双质子化型体,使测定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大大地提高。为此,又分别研究了用HCl、H2SO4、HClO4和 H3PO44 种不同强酸酸化对吸光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配合物在 0. 6 ~6. 0 mol / L HCl、0. 24 ~ 3. 9 mol / L H2SO4、0. 6 ~3. 9 mol / L HClO4和 0. 6 ~ 7. 2 mol/L H3PO4溶液中具有最大且恒定的吸光度,与 H2SO4和 H3PO4相比,HClO4和 HCl 仅与少数金属离子形成难溶盐,选用HClO4和 HCl 作为测量介质较为适宜。本文选用pH 6. 0 HAc-NaAc 缓 冲 体 系 作 为 显 色 条 件,0. 72 mol / L HCl 为测定介质。2. 3 5-I-PADMA 用量的影响研究了 5-I-PADMA 用量对配合物形成的影响。结 果 表 明,对 5 μg 铱,1. 0 × 10- 3mol / L5-I-PADMA 用量≥ 0. 6 mL 均可使吸光度最大且恒定。实验选用 1. 0 mL。
2. 3 配合物生成速度及其稳定性
在室温条件下,Ir( Ⅲ) 与 5-I-PADMA 几乎不反应; 若置于沸水加热 20 min,Ir ( Ⅲ) 与 5-I-PADMA 可定量反应,吸光度即达稳定的最大值。实验选用沸水加热 20 min。配合物经酸化后,至少可稳定 30 h。
2. 4 配合物的组成
采用摩尔比法和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得配合物中 Ir( III) 与 5-I-PADAM 之比为 1: 2。根据文献[21],对同类试剂( 母体结构相对,仅取代基不同) 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结果,推测显色反应和配合物的结构( 省略铱的电荷) 如下:

2. 5 工作曲线
准确移取不同量的铱( III) 标准溶液于 10 mL比色管中,按照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浓度下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工作曲线。结果表明,铱的浓度在 0~ 0. 7 μg / mL 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其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 A = 0. 5261ρ,式中 A 为吸光度,ρ 为铱的浓度( μg/mL) ,相关系数 r = 0. 9999,由工作曲线斜率求得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ε =1. 01 × 105L·mol- 1·cm- 1,是目前测定铱的高灵敏二元显色体系之一。
2. 6 共存离子的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多种阴、阳离子对测定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对 5. 0 μg 铱,当吸光度改变不超过 ± 5% 时,共存离子的允许量( μg)为: K+( 2. 5 × 104) ,Ba2 +、Br-、NO-3、SO42 -( 2 ×104) ,F-( 7 ×103) ,I-( 5 ×103) ,Mg2 +( 2. 5 ×103) 、Li+( 2 × 103) ,Cd2 +( 1. 6 × 103) ,Sr2 +( 1 × 103) ,DCTA、As ( V ) ( 500 ) ,Zn2 +( 400) ,Ca2 +( 300) ,Mo( VI) ( 30 ) ,Pb2 +、Ni2 +、W ( VI) 、Zr ( IV) 、Au( III) 、EDTA ( 10 ) ,Mn2 +、Sb( III) ( 5) ,Fe3 +、Cr3 +( 3) ,Hg2 +、Al3 +、V ( V) 、La3 +、Ce ( IV) 、Os ( VIII) ( 1) ,Cu2 +( 0. 4) ,Pt( IV) ( 0. 3) 。
Al3 +易水解产生沉淀干扰测定,加 1. 5 mL 15g / L NaF 可使其允许量由提高至 80 μg; Cu2 +、Co2 +、Ni2 +和 Fe3 +因与试剂显色,干扰测定,可借助于它们在室温下即可与5-I-PADAT 显色,而铱不能显色的特性,在加热使铱( III) 显色前向试液中加入 2 滴显色剂,以0. 01 mol/L DCTA 逐滴滴定至所生成的颜色恰好变色后,再按实验方法使铱显色,这样可使 Cu2 +、Co2 +、Ni2 +和 Fe3 +的允许量分别提高至 100、20、50 和 50 μg; Pd2 +、Rh( III) 和 Ru( III) 干扰严重,共存时须预先分离。
3 样品分析
3. 1 催化剂中铱的测定
准确称取 0. 2004 g 铱炭催化剂( 批号: 2010-Ir-0051-121#;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凯立化工公司) 于50 mL 烧杯中,加入 3. 0 mL 浓 HNO3,低温电热板加热,待剧烈反应停止后,再加入 4. 0 mLHClO4使其溶解,并蒸发至近干,加 2 mL 浓 HCl 再蒸发至干,反复3 次,残渣以 10 mL 6 mol/L HCl 溶解,溶液转入 100 mL 容量瓶中,以水定容。准确移取一定量的上述试液于 10 mL 比色管中,以2,4-二硝基酚作指示剂,用稀 NaOH 和 HCl 溶液调节酸度,以下按实验方法操作,测定结果见表2。

3. 2 回收率
取一定上述含铱试液,加一定量铱标准液,参照实验方法测其吸光度,结果见表 3。

参考文献
[1] Oddone M,Genova N,Meloni S. J Radioanal NuclChem,1986,99( 2) : 325
[2] Morcelli C P R,Figuei redo A M G. J Radioanal Nuclchem,2000,244( 3) : 619
[3] Nehring F,Jacob D E,Barth M G,et al. MicrochimActa,2008,160( 1 - 2) : 153
[4] Hossain K Z,Camagan C T,Honjo T. Fresenius’ JAnal chem ,2001,369( 6) : 543
[5] Zhang X S,Zhang Y H,Xiong Y H,et al. J ChinaUniver Sci Tech,1999,29( 5) : 526
[6] 韩 权,阎宏涛. 分析化学,2003,31( 5) : 608
[7] Gureva R F,Savvin S B. J Anal Chem,2002,57( 11) : 980
[8] 杨乡珍. 湿法冶金,2005,24( 2) : 112
[9] 段 颖,吴瑞林,金娅秋. 冶金分析,2000,20( 5) ,37
[10] Marczenko Z,Kalinavski K. Microchim Acta,1983,80( 3 - 4) ,169
[11] 郭 洁,杨志毅,赵 霞,等. 冶金分析,2006,26( 3) ,25
[12] 郭 洁,杨志毅,赵 霞,等. ,2006,28( 1) : 43
[13] E V,N A,S P. J Chem Anal,2006,61( 3) : 284
[14] 韩 权,霍 燕 燕,陈 国 珍,等. 岩 矿 测 试,2010,29( 4) : 472
[15] 韩 权,霍燕燕,刘 渊,等. 分析测试学报,2010,29( 2) : 156
[16] 周艳梅,王贵方,张 光,等. 冶 金 分 析,1998,18( 3) : 14
[17] 孙家娟,刘 彬,王晓玲,等. 分析测试学报,2003,22( 3) : 51
[18] 周艳梅,李丽清,王贵方,等. 冶 金 分 析,2002,22( 5) : 20
[19] 巩玉珍,周惠兰,刘啸天. 分析测试学报,1985,4( 2) : 7
[20] 周惠兰,巩玉珍,叶宪云.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84,20( S2) : 231
[21] 王 勇,杨瑞丽,杨合情,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6,24( 1) : 68
来源:中国化学试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