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物理学奖的相继出炉,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时45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正式公布。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锂电池之父”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 )、吉野彰(Akira Yoshino)这3位科学家摘夺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桂冠,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
高龄97岁的“锂电池之父”、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机械工程系教授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为现代锂离子电池做出了先驱性和领先性的贡献,在1980年,古迪纳夫与日本学者水岛公一等人,突破性发明了锂离子电池的阴极材质钴酸锂(LiCoO2),开启往后30年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研究。
锂离子电池是可携式电子设备中可充电电池最普遍的类型之一,古迪纳夫团队的研究后来还发明了锰酸锂(Li2MnO4)、磷酸铁锂(LiFePO4)。索尼(Sony)在1991年采用古迪纳夫理论,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陆续步入便携式新能源的时代。
古迪纳夫醉心于电池研究,打造出体积更小、容积更大、更稳定的锂离子电池,除了商用以外,锂离子电池可用于军事,纯电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2017年,当时94岁的古迪纳夫高龄打造出“全固态”(all-solid-state)锂电池。此次古迪纳夫若能喜提诺贝尔化学奖,将刷新诺贝尔奖得主最高龄纪录。
诺贝尔奖作为一种特殊的荣誉,是给科学家多年辛苦钻研的巨大肯定。诺贝尔化学奖虽然听上去“高冷”,但实际上它离我们并不远,很多研究成果都在悄然改变着日常生活。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后来增设了“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2000年-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年份 | 获奖者 | 国籍 | 获奖原因 |
2000年 | 艾伦·黑格 | 美国 |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
麦克德尔米德 | 美国 | ||
白川英树 | 日本 | ||
2001年 |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 美国 |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
野依良治 | 日本 | ||
巴里·夏普莱斯 | 美国 |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 |
2002年 | 约翰·贝内特·芬恩 | 美国 |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
田中耕一 | 日本 | ||
库尔特·维特里希 | 瑞士 |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 |
2003年 | 彼得·阿格雷 | 美国 |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
罗德里克·麦金农 | 美国 |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 |
2004年 | 阿龙·切哈诺沃 | 以色列 |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
阿夫拉姆·赫什科 | 以色列 | ||
欧文·罗斯 | 美国 | ||
2005年 | 伊夫·肖万 | 法国 |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烯烃复分解法” |
罗伯特·格拉布 | 美国 | ||
理查德·施罗克 | 美国 | ||
2006年 | 罗杰·科恩伯格 | 美国 |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
2007年 | 格哈德·埃特尔 | 德国 |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
2008年 | 下村脩 | 日本 |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
马丁·查尔菲 | 美国 | ||
钱永健 | 美国 | ||
2009年 |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 英国 |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
托马斯·施泰茨 | 美国 | ||
阿达·约纳特 | 以色列 | ||
2010年 | 理查德·赫克 | 美国 |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
根岸英一 | 日本 | ||
铃木章 | 日本 | ||
2011年 |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 以色列 | “准晶体的发现” |
2012年 |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 美国 | “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研究” |
布莱恩·克比尔卡 | |||
2013年 | 马丁·卡普拉斯 | 美国 |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
迈克尔·莱维特 | 英国 | ||
亚利耶·瓦谢尔 | 美国 | ||
2014年 | 埃里克·白兹格 | 美国 |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
斯特凡·W·赫尔 | 德国 | ||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 美国 | ||
2015年 | 托马斯·林达尔 | 瑞典 | 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
保罗·莫德里奇 | 美国 | ||
阿齐兹·桑贾尔 | 土耳其 | ||
2016年 | 让-彼埃尔·索瓦 | 法国 | 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 |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 英国/美国 | ||
伯纳德·费林加 | 荷兰 | ||
2017年 | 雅克·杜波切特 | 瑞士 | 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 |
阿希姆·弗兰克 | 德国 | ||
理查德·亨德森 | 英国 | ||
2018年 | 弗朗西斯·阿诺德 | 美国 |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
乔治·史密斯 | 美国 | ||
格雷戈里·温特尔 |
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