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主要涉及两方面:天然型放射源、人工型放射源。
天然型辐射源主要包括宇宙射线以及地球表面、空气中、水体中及人体内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宇宙射线是自人类产生就固存的一种天然放射源,其强度与时间、纬度、高度等因素紧密关联。地球是宇宙射线的天然屏障,其磁场可屏蔽宇宙射线,其大气层可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因此宇宙射线到达地面时的强度很弱,对人类基本无伤害。地球表面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涉及构成地球表面的放射性元素,如土壤、岩石、大气及水。空气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以放射性溶胶形式存在的氛和牡。水体中或多或少含有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摄入后会成为体内的放射源,其中海水和天然泉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较大量,如海水中的40K,天然泉水中的铀、牡、镭。因为大气、土壤和水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所以这些微量元素通过气体、水和食物等被人摄入后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一般来讲,放射性污染(常指人工型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原子能工业引起的人工型放射性污染
原子能工业中采用的核燃料的主要成分是铀,铀来源于铀矿,在进行铀矿的开采、冶炼、精制以及燃料元件的制造等各个环节均会产生废气和废水、固体废物,而这些废弃物涉及具有放射性的铀、镭、氡元素。例如,用铀矿石提取铀时会产生含铀粉尘、氡及含铀废水和废渣;封闭系统中运行的核反应堆主要涉及碘、氮、氙等气状物的放射性物质;在废燃料元件的切割、脱壳、酸溶与燃料分离与净化的核燃料加工过程中涉及锶、铯和錒系等放射性元素。
虽然原子能工业的各环节均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也严格控制固、液、气的“三废”排放,但处理技术的欠缺以及发生的意外事故等也造成诸多严重后果。
二、核武器试验及核电站引起的人工型放射性污染
核武器试验是主要放射性污染源。核试验常在大气层、地下或海洋里进行。在大气层里进行的核试验将产生大量固体颗粒物,具有放射性,沉降后对大气、陆地、海洋及各类生物均造成污染,有些残余物会长期潜藏在土壤、农作物和动植物体内,形成体内污染源。在地下或海洋里进行的核试验,会发生“冒顶”和其他泄漏事故,同样产生一些放射性污染,对整个环境均有很大威胁。这些场所的核试验均有放射性物质排入大气,播散范围大,与大气中的粉尘结合起来具有较稳定的特性,故沉降很慢,常需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沉落到大气对流层或地面。核电站由于欠成熟的设计、实验和技术,常造成污染事故,给环境和人类都带来很难挽回的放射性灾难。另外,核试验爆炸和核泄漏事故还可大面积污染土壤,放射性元素137Cs及90Sr可在土壤中长期隐藏。
同时,在核试验及核电站从头至尾的各个环节也有“三废”排放,这也是造成大气、水及土壤环境放射性污染的另一原因。据统计分析,地下掩埋的3×106 m3放射性废物可污染约7×107m3的地表土壤以及3×109 m3的地下水。
三、医疗照射引起的人工型放射性污染
医用射线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成为人工型放射的另一个主要污染源。癌症患者在检查、诊断治疗时,身体局部需要接受一定剂量的集中放射性照射,比天然放射源的年平均剂量高50倍左右。体内辐射主要产生于带有放射性药物的服用。另外,其他治疗过程也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如肺部X光透视和胃部透视等,前者一次约接受(4~20)×0.0001Sv的剂量(1 Sv相当于每克物质吸收0.001J的能量),后者为受0.015-0.03Sv的剂量。
四、科研引起的人工型放射性污染
广泛采用放射性物质进行放射性方面研究的单位在其工作中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如原子能利用、金属冶炼、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计量等研究部门。
五、居民消费品引起的人工型放射性污染
包括含有天然型或人工型放射元素的彩电、电脑等。目前虽然不能确切知道它们对环境及人类造成的污染量及具体后果,但由于这些设备时刻伴随着人类生活,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