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河北经贸大学被爆其周边区域严禁货车通行,而目的则是为了保持该校内的一处国控监测点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好看”。而且该校内经常出现洒水车,路面湿漉漉。后经媒体考证,洒水车也是为空气质量监测站而来。
而就在今年年初,西安环保局长安分局工作人员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相关责任人因涉嫌参与监测数据造假被警方带走。
北京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在做环境监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环保数据造假分企业造假和政府造假。企业造假是逃避监管,少掏些排污费,将不合格的排污条件变成合格。政府造假是为了政绩,也涉及到环境监管的不足。另外,政府每年都有一个环保考核,而且环保考核是一票否决制。尤其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地方领导会产生很大影响。
环保监测数据缘何造假?
“近期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环保监测数据造假趋势再次抬头,而且有的即使违法也要‘顶风作案’。这可能与环境质量约束力在加强有关系。也就是说,之前监测数据的影响没有现今的影响力那么大,这是近期环保监测数据造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说。
自2013年,我国实施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各主要地级市都设立了环保监测点。然而,监测数据的公布,从一开始就屡遭公众质疑。马军指出,最开始环保监测数据以日均值向公众开放,显示的结果是百分之八十的城市都是达标的。实际上,日均值要经过很多统计和手续,这样就留下了很多人为调整的空间。
常纪文特别指出,西安所发生的“戴口罩”事件其实是以往造假现象的延续。制度管理中“考核谁、谁监测”的现象,为数据造假提供了温床。
马军认为,环境监测数据与当地的利益有很大关系。环境监测代表当地环境质量,而我国法律要求,当地政府要对所在地的环境质量负责。所谓的负责,这其中有国家的相关标准以及政策上的要求,否则会影响到政府主管官员的政绩。另外,如果地方不能达标,可能会遭到环保的限批,新的项目就不能被批准,这样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等各种问题都有可能受到影响,这样一层一层分解下来,地方的压力就会比较大。
环境监测事权不明晰、监测制度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深入开展。地方环保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无法保证监测数据的权威性。
谁考核、谁监测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哨兵”和“耳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又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11月7日,有关方面从环保部了解到,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正式印发了《“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强调“谁考核、谁监测”,以保障用于评价、考核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受行政干预。
常纪文说,谁考核谁监测防止了数据造假。举个例子,中央考核省里就要中央来监测,省里考核市里要省里来监测。目前,国家正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案》,加强考核力度,正在解决数据造假的现象。总的来讲,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正在改善。
与此同时,为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质控水平提供保障,环保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提出以技术手段促进质控水平的提升。
马军认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从技术上来讲,现今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公开极大了地遏制了数据造假的现象,人为调整的空间缩小了。比如某些环保部门的铤而走险,其实在数据上是无法动手脚的,只能在仪器上动手脚。
为防止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明年上半年,1436个国控自动监测站点外将全部安装监控“探头”,实现重要参数的实时直传和运维管理的全程监控。
马军表示,目前大家有疑问和有所担心的是,这些环境监测点到底应该布设在什么位置,是按照规定均匀地布置,或是网格化的布置,还是放在公园山上等地。特别是,以后很多城市大量增加这些监测站点,究竟分布在什么地方,是否符合科学的规范和法规的要求。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来源: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