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分析】
食品标签是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的载体,通过标签中的配料表,可以了解食品信息,然而走在超市中,随意拿起几种食品包装,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食品配料表写的不具体或没有配料表。
为了验证配料表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实验室中的一批坚果类样品进行测定,测定的项目为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安赛蜜、糖精钠)。
防腐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是食品行业中被广泛应用的食品添加剂,在许多食品包装的配料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大量或者过量食用含有此类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可能会在身体内长期存留,产生积累,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身体健康,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中对此类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添加量都进行了严格限定。
二、实验部分
样品前处理方法:
称取粉碎均匀样品2-3g于小烧杯中,用20mL水分数次将样品转移至25mL具塞比色管中,超声提取10min,取出后分别加入2mL亚铁氰化钾(质量分数10.6%)和硫酸锌(质量分数30%)溶液,然后用水定容到刻度并过滤,滤液用0.45μm滤膜过滤后进样分析。
仪器设备
液相色谱仪(主要包括2998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柱温箱,自动进样器);超生波清洗机;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 C18色谱柱 (250mm×4.6mm ,5μm);流动相:甲醇:乙酸铵=5:95;;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30nm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检测样品中,大多数样品的配料表都对测定的四种物质进行了正确标注,然而个别样品还是出现了多标志或者少标志的现象,下面例举了几种配料表中没有正确标注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在精钠的出峰比较奇特,虽然保留时间与标准样品中糖精钠的保留时间几乎相同,但是对比标准样品和其他样品测定的色谱峰可以发现,该样品中糖精钠色谱峰的底部峰宽较大,初步怀疑有杂质组分干扰(以前的检测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干扰现象发生),于是决定进一步分析。
由于2998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器具有3D谱图扫描功能,于是对标准溶液、葵花子样品以及五香瓜子样品进行3D测定,测定范围为220nm-400nm,并对糖精钠的峰纯度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如下图:
对比样品、标准溶液的3D扫描图以及对应时间提取到的光谱图很明显可以发现,五香瓜子样品中糖精钠3D扫描图和光谱图与标准溶液的很相似,而葵花子3D扫描图和光谱图中出现了两个较大的吸收波长,吸收波长与糖精钠的吸收波长不一致,其提取到的光谱图与前两者明显不同,表明葵花子样品中糖精钠出峰处有干扰物质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前面的怀疑。
在对峰纯度分析中也可以看到,糖精钠的“纯度角度”远大于“纯度阈值”。
经过上述分析,得出有干扰物质存在的结论,防止得到“假阳性”结果,于是决定优化色谱条件,对糖精钠的色谱峰进一步分离。液相色谱中常用的优化方法有,更换色谱柱、改变流动相极性、改变流动相比例、调节流动相流速、改变柱温等,还可以通过改善样品前处理方法或者质谱方法进行确认。
此次条件优化的目的是将糖精钠和干扰物质的出峰进行分离,可以暂且忽略其他成份的检测,通过改变流动相比例改善分离度的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快捷,而且这招在以前的试验中也是屡试不爽,于是成为了首选。
当甲醇和乙酸铵的比例为10:90时,在糖精钠出峰之前出了一个较大的色谱峰,此时糖精钠的色谱峰明显变“漂亮”了许多;由于需要对糖精钠含量进行定量,此时糖精钠与干扰物质还没有达到基线分离,于是进一步加大甲醇的比例,甲醇和乙酸铵的比例为20:80时糖精钠与干扰物质基本分离。
对经过分离优化后的葵花子样品进行光谱分析,此时样品的3D扫描图和光谱图与标准溶液非常接近。
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不仅确定了样品中糖精钠的存在,而且排除了干扰物对糖精钠含量测定的干扰。
葵花子样品中加入一定含量的糖精钠标准溶液,然后按照上诉方法样品前处理和色谱分析,进行加标验证,验证结果如下图。
四、小结
1、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一般都是经过风险评估的,合理使用和食用是安全的,不需要“谈虎色变”;
2、食品配料表中出现多标注或者少标注的原因可能有(纯属个人猜测):
(1) 部分产品属于分装产品,对原材料中的添加剂使用情况不是很明了;
(2) 分装或者生产厂家对配料表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严格按照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执行;
(3) 分装或者生产厂家对所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故意隐瞒,误导消费者;
(4) 其他原因(如新产品用老包装等)
3、葵花子样品中的干扰物质是何成份,不得而知。在日常检测中遇到这些不明添加物,如何才能进行进一步检测,甚至是刨出根源,需要广大版友提出宝贵意见。
最后,为大家奉上食品营养标签阅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