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在无锡举行。国内外知名环境专家、物联网专家及众多顶级机构代表出席,通过主题演讲的形式,共同探讨环保物联网的标准制定、发展趋势、需求应用等话题。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秀荣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董绍俊,就水质监测与物联网的关系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
水质监测与民生息息相关
水质监测,汪尔康说,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它牵扯到民生所有的生活。
汪尔康称,吃饭要水,生活中哪都少不了水,所以水必须是非常符合标准的,如果水源出现了问题,那么后面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事关人民生活健康,“所以,水质监测,必须重视。”
对于这项工作,汪尔康说,需要持之以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我们现在体会到,实验室里的成功,不等于真正的成功,必须经过实践。太湖,我们建立了四个水质监测站,有的三四年,有的一两年,经过实际的检验,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现在基本上可以达到实时监测。”
提及水质监测与物联网关系,汪尔康笑了:“数据共享”。他解释,像他们现在推出的水质监测创新方法,如果做出来一家家去推广,一家家去介绍,时间是不行的,“所以说互联网,几乎同步,几乎家喻互晓,这是最行之有效、最快速的。”
汪尔康认为,物联网就眼下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今后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保物联网与水质监测密不可分
杨秀荣也多年从事水质监测。
说起环保物联网,她说这是个非常新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不断加深认识,环保互联网跟环境监测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为本身它的基础就是对环境有个正确、准确的感知,那么只有这种环境监测的手段、技术都非常发达,才能给我们非常正确的对于环境的感知,我们才能把它正确地反应到环保互联网。”
从另一个方面讲,杨秀荣认为,环保互联网也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很重要契机,因为用互联网手段,能够对监测的各项指标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和管理,这样可以使环境管理领域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这种环保互联网能够把环境检测很快融合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让大家通过环保互联网了解周边环境的情况和重要性,只有老百姓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那么才能真正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实时监测,是个创新性成果
董绍俊说,她们这个团队从事水质检测已经20多年了。
她介绍,在水质监测里,有很多重要的指标,国企规定的必检指标,比如融氧、PH值、氨氮等,只能反映水质的一个基本状况,还有些方面不能顾及到。她说,其实在水质监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但很多水质监测仪器都监测不到,那就是BOD指标。“BOD指标,是一个非常好的、和生物直接联系的一个指标,就是一个水质,如果被有机物等污染以后,它被水生的微生物同化,也就发生了生化反应,被分解以后,指标就会和生物的活性相联,这个指标直指生物的直接关系,所以它对于水的质量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她透露,一般国际上和我们的标准国标都是用的BOD5或者BOD7,也就是5天或者7天才能知道水质情况,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信号,同时也没有办法及时调整。
董绍俊称,后来,她们采用了另外一种思维,其实就是创新,就地培养,比如说某一个地方的水,采取该水系里的微生物,这个微生物群肯定最熟悉自己的环境,对外来的有毒物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反应,肯定最有代表性的,道理非常清楚。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个快速检测BOD的问题。”她说,他们在太湖做了一个现场的监测,现在预警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实时监测,“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成果,在国际上是没用的,在这方面,我们获得了专利。”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