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杨兴明,既是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级有机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又是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双重职责的背后,是他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创业作为。
2004年在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肥料研究的杨兴明,结识了来南农大寻求肥料新技术的江苏新天地公司董事长单晓昌,了解到当时许多肥料企业科研力量空白、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状况,而自己的研究团队正苦于科研成果无法转化、难以实现产业化,双方决定合作。
在学科带头人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的指导下,2004年10月,杨兴明带着4位在读研究生,离开学校走进苏南小镇,进驻江苏新天地公司,从零起步开始创新创业。
为了在学校实验室研究与企业新产品创制之间搭建渠道,杨兴明组织公司苦苦寻找资金,用半年时间一期投入300余万元建立了“1—2—5吨好氧发酵中试系统”,很快学校实验室长期选育出来的功能微生物菌种应用到了实践中,新产品不断形成,产品结构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普通化学营养型提升到了以生物技术为主体的功能修复型高科技产品。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南农大以三项核心专利出资30%、新天地公司现金投资70%成立了“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杨兴明出任总经理。
为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期投资4000余万元,二期投入1.3亿元建立研发中心,把南京农业大学有机肥研究团队全部引进企业,产学研共建“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农业大学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中心”,南农大17名正副教授、80余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常年在企业内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
就这样,杨兴明及其团队围绕“畜禽粪便等固体有机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创新,打破德国技术垄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出适合我国堆肥大规模工业化发酵生产的关键设备“翻抛机”,使成本下降75%。开发出专用腐熟菌种11个,使堆肥发酵效率提高3倍多,发酵周期下降到12—20天,建立了标准化条垛式快速发酵工艺,依托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全国技术提升82家有机肥企业,通过示范带动了畜禽粪便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
同时,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减控技术难题进行模式创新,研究团队在江阴市内建立畜禽粪便收集系统收集分散养殖废弃物,在太湖边苏州、无锡、常州、湖州有计划的技术指导建立八个大型有机肥企业,每年从太湖边直接消纳畜禽粪便等固体有机废弃物近100万吨,每年直接减排太湖水体氮磷营养达2万吨。
通过产业联盟技术指导产品升级,在全国每年消纳畜禽粪便等固体有机废弃物1200余万吨,为减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关键技术和示范。目前该团队已承接云南滇池、洱海等湖泊、呼伦贝尔等草原和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控技术外包项目。
江苏新天地公司先后承担科技部863、科技支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研究开发出功能微生物菌种、功能型生物有机肥、堆肥发酵专用装备等三大类46个系列产品,2012年实现产值1.5个亿、利税2600余万元。
近5年来,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8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0年杨兴明的研究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
通过科技创新,江苏新天地公司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省部级公共研发平台。
作为科技特派员,多年来,杨兴明及其团队针对高效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共性难点技术进行攻关,开展抗土传病害克服连作障碍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研究,先后开发出抗西瓜、黄瓜、香蕉、山药、烟草、棉花等作物土传病害的功能型生物有机产品21个,大田防控率达75%,农民亩增收300—5000元。
杨兴明及其团队通过“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南农大讲堂”等平台,在全国布置田间试验示范3300余个,直接培训农民4.3万人次,产品推广应用到18个省市自治区,农民新增效益100多亿。
(来源:中国化工投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