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无菌动物的研究证实,体内微生物的共栖并不是动物生存所必需的,但与普通动物相比,无菌动物又表现出许多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并且无菌动物对感染更加敏感,部分原因是由于免疫系统低下和缺乏所谓的“竞争性定植”。
人体内共生的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有利亦有弊。一方面,微生物的某些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AFC),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可为人体提供一定能量,并能影响肠粘膜细胞的再生和分化,调节肠腔pH,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和代谢途径;同时人体内复杂且相当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可通过竞争性定植而使外来有机体(包括病原体)难在体内定居,从而形成一道抵抗病原体的重要防线。另一方面,在少数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可能发展成一种病原关系,并可能引起宿主的疾病或死亡。微生物的某些代谢产物可能具有基因毒性,诱变性或致癌的活性,经过一个长期的释放阶段后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而且当有某些因素(如宿主生理、食物、用药等)破坏了体内微生物菌相之间的平衡时,会使某些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由受抑制状态转为优势菌,引起自体感染。因此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无毒副作用,又具有强大生理功效的益生菌制品的研究可能会满足这一要求而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意义。
益生菌具备的条件
1.源于宿主并对宿主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对胃酸、胃肠内或胰的酶及胆汁消化作用表现出一定抵抗力,从而能在胃肠道内存在并正常生活;
3.能有效的定植于胃肠道中,从而抑制肠内病原体的粘附、定植、复制或有活性;
4.通过产生抗菌的代谢产物或细菌素,选择性调节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并能对食物中的病原体起一定抑制作用;
5.是公认安全的微生物;准确识别菌(基因、种属、菌株)及其特性,保证具有己证明的安全性;其制品按合理剂量服用时能具有临床有效性;
6.在其产品制备及储存期间能保持活性及稳定性,能用于大量生产并具有经济价值;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乳酸菌(主要是乳杆菌属(Lactboacilli))和双歧杆菌(Bifidboacetria),这两类菌都可在健康成年人正常肠道菌群中出现。其它用作益生菌的还有链球S(etrptococcusPs.)、肠球菌Enterocoeeussp.)、拟杆菌(Bacetroidessp.)、芽抱杆菌(Baeillussp.)、丙酸菌(propionbaeteriumsp.)及真菌(Fungi)等。
益生菌的粘附特性
1.益生菌的粘附具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
2.同菌属不同益生菌菌株间的粘附也具有特异性。
3.益生菌的粘附还具有菌属特异性
4.益生菌在不同部位的粘附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益生菌粘附作用影响因素
1.发现双歧杆菌与上皮细胞间粘附作用最可能发生在细菌细胞壁脂磷壁酸中的脂肪酸与上皮细胞上能粘附该脂肪酸的蛋白或糖蛋白之间。于是他提出脂肪酸含量越多,粘附性越好。
2.二价钙离子可提高乳杆菌对肠道细胞的粘附性
3.细胞表面的一种不稳定的蛋白质样促粘附因子调节,但与乳杆菌不同的是双歧杆菌促粘附因子同时存在于菌体和培养物清液中,而且具有专一性,
4.粘液也可能是提高粘附的因素
5.益生菌有可能通过于其它菌竞争营养,产酸抑菌,产细菌素或抑制代谢的物质,免疫调节及竞争粘附等方式促进人体健康。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1.产生益菌物质,如有机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抑制G(+)或G(一)生长及产毒。
2.阻断粘附位点,由研究表明竞争性抑制病原菌在肠道上皮表面的粘附位点可能是益生菌的一个作用机制
3.竞争营养物质,益生菌利用了病原菌的营养物质。
4.降解毒素受体,有研究表明s.boulardii通过降解肠粘膜上的毒素受体而保护动物免受C.diffieile感染。
5.刺激免疫系统,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可产生特异或非特异的免疫刺激。